张爱玲孤独而悲惨的一生 女人最高级别的自在,是忠于自己的坦荡
女人最高级别的自在,是忠于自己的坦荡。——解剖张爱玲人生的九大谜题 01 谜面·钥匙 人活着, 不在于世界让你高兴, 而在于你选择了高兴。 张爱玲童年照 ..
女人最高级别的自在,是忠于自己的坦荡。——解剖张爱玲人生的九大谜题
01
谜面·钥匙
人活着,
不在于世界让你高兴,
而在于你选择了高兴。
张爱玲童年照
02
谜题1:张爱玲为何要离开大富之家?
钥匙:自尊
1937年,张爱玲17岁那年,
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。
这一年,跟父亲离婚多年的母亲,
从欧洲留学归来回到上海。
张爱玲高兴坏了,
跑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礼拜。
一回家,后母就问:“这几天去哪儿了?”
张爱玲答:“我母亲那里。”
后母脸色阴了:“怎不跟我说一声?”
张爱玲答:“我跟父亲说过了。”
后母一个大嘴巴甩过来:“你眼里还有我吗?”
张爱玲本能的举手一挡。
后母尖叫起来:“她打我!她打我!”
然后抽大烟的父亲便冲下楼来,
揪住张爱玲头发,就拳足交加,
连声吼道:“今天非打死你不可!”
“我的头偏到这一边,又偏到那一边,
无数次,耳朵也震聋了。
我坐在地下,躺在地下了,
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……”
父亲张廷重与张爱玲
之后,张爱玲就被关了禁闭。
被控制在张公馆一间空屋里,
由巡警看管,不得出门。
然后,张爱玲就得了严重痢疾,
但父亲既不请医生,也不买药,
张爱玲病了半年,差点死了。
“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,也不会有人知道。”
父亲与继母这样对她,
要的无非是“永远的臣服”。
但张爱玲这头犟牛,偏不低下头颅。
她托人带信给母亲:“我想跟着你。”
母亲回话说:“你可要想好,跟父亲,自然是有钱的;跟了我,可是一个钱都没有。”
张爱玲面临一个重大选择——是坐在宝马车里哭,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?
很多女人会果断选择前者,
如此便能拥有优越生活条件和大笔遗产。
但张爱玲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,
“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没了,活着还有什么意义?”
不能有尊严地活着,毋宁死!
一个漆黑无月的夜晚,
张爱玲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,
拔出门闩,闪身冲了出去。
张爱玲与姑姑
03
谜题2:张爱玲为何说出名要趁早?
钥匙:自立
张爱玲逃出父亲的张公馆,
住进母亲、姑姑租来的公寓。
她本想用逃离来寻找自尊,
但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更大的难堪。
张爱玲到来后的读书生活费用,
无疑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,
母亲天天把“都是为了你”挂在嘴边:
“这周没去喝咖啡,都是为了你。”
“这月没添新衣服,都是为了你。”
严重时,母亲会冲着她咆哮,
“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!”
这些话,让张爱玲难过而愧疚,
“觉得自己拖累了母亲。”
为了省钱,她在学校吃最便宜的饭菜。
为了省钱,她不坐车走很远的路去补课。
1938年,张爱玲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,
可惜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行程,
张爱玲只好转入香港大学念书。
张爱玲港大学生证
由于母亲给的生活费用极少,
张爱玲在学校过得相当艰难。
但她学习成绩却是出奇地好,
一位历史老师知道她的境遇后,
自掏腰包送给她800元奖学金。
张爱玲高兴坏了,跑去与母亲分享。
母亲说:“你先把钱放我这里。”
第二天,她就打牌输掉了这笔钱。
张爱玲知道后,一颗心结了冰:
“那是世界上最值钱的钱,
可以支撑我一学期的生活费。”
就在张爱玲最最需要钱的时候,
母亲却跟着一个男人去了欧洲,
一直到她走时,也没问过张爱玲:
“你这学期的学费、生活费怎么办?”
张爱玲大三那年,战火蔓延,
香港沦陷,香港大学亦停办。
张爱玲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,
便写信向欧洲的母亲求助,
母亲没有寄钱,只回信让她赶快嫁人:
“若现在嫁人,不仅可以不读书,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;继续读书,不仅没有装扮,还要为学费伤神。”
张爱玲母亲
1941年,21岁的张爱玲,
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选择:
是赶紧嫁人,依附男人安稳度日;
还是奋力拼争,活出自己的精彩?
前者,触手可及。
后者,遥不可期。
很多女人会果断选择前者,
但张爱玲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。
“我想要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成为男人的附庸。”
她弃学,卖起了文章。
一开始,只是在报纸上发些小短文,
赚取一些勉强糊口的稿费。
稍安稳后,她便写起了小说。
1943年,张爱玲抱着小说稿,
一家一家地去敲杂志社的门。
吃了很多闭门羹后,
她遇到了《紫罗兰》杂志主编周瘦鹃。
周瘦鹃一读,顿时惊为天人:
“当夜我就在灯下读起她的《沉香屑》来,一壁读、一壁击节……”
一月后,《紫罗兰》推出了《沉香屑》。
《沉香屑》一面世,便震惊上海。
接着,张爱玲又撰写了《倾城之恋》《金锁记》等小说。
短短两年里,她便红透了整个中国。
这时,张爱玲喊出了那句名言:“出名要趁早!”
很多人觉得她重名利、太庸俗,
这是没有读懂她话中之真意。
为什么出名要趁早?
因为经济不独立,人格便难独立。
越早获得经济独立,便能越早获得人格独立。
04
谜题3:张爱玲为何要嫁给臭名昭著的胡兰成?
钥匙:勇敢
1943年,胡兰成在南京养病,
躺在病床上看杂志《天地》。
读到张爱玲的《封锁》时,眼睛亮了:
“我坐直了身子,看了一遍又一遍。”
然后,他向杂志社要了张爱玲地址。
循着地址,找到张爱玲居所。
敲门,张爱玲却不在。
胡兰成便写了一张字条塞进门缝,
留下了姓名、电话与地址。
晚上,张爱玲回到家,
看到大文人胡兰成留下的字条,
甚是惊喜,连声感叹如遇知音。
第二天,张爱玲便去拜访了胡兰成。
胡兰成真是很懂她,赞美说:
“读你的文章,像踩在钢琴上,每一步都能发出音乐……”
捧人,谁不会啊?
但谁可以赞得这么贴心有才华?
胡兰成这个人,确实聪明,
他能从张爱玲小说里读出直见性命的东西来。
懂我——是张爱玲一生的春药。
胡兰成是张爱玲躲不过的,命里浩劫。
她很快就沦陷在胡兰成的甜言蜜语里,
此后,胡兰成每隔一日就会去张家,
“我们整夜整夜地说话,才握着手,天就快亮了。”
胡兰成
1944年,24岁的张爱玲,
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重大选择。
胡兰成求婚了:“嫁给我吧!”
胡兰成何许人?一个文化汉奸。
汪精卫叛国投敌后,胡被其网罗帐下,
升任汪伪宣传部政务次长,
并兼汪伪集团机关报《南华日报》总主笔,
在报纸上撰写了不少卖国社论。
嫁给他,必然会遭万人唾骂。
但张爱玲却义无反顾地答应了。
他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到:
“遇见他,她变得很低很低,一直低到尘埃里去,但她的心是欢喜的,从尘埃里开出花来。”
张爱玲就是这么勇敢而决绝,
她没有什么政治观念,
她也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胡兰成,
“他懂我,这就足够。”
胡兰成提醒张爱玲:“将来日本战败,我必难逃一劫。只能隐姓埋名,东躲西藏。”
张爱玲却笑着说:“那时你变姓名,可叫张牵,或叫张招,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。”
很多人替张爱玲不值和惋惜,
张爱玲却在《半生缘》回答:“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,其实你应该知道,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。”
没有婚礼,也没有结婚证,
只有一纸简单至极的婚书:
“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,结为夫妇。愿使岁月静好,现世安稳。”
前两句出自张爱玲,后两句出自胡兰成。
张爱玲与影星李香兰
05
谜面4:胡兰成是张爱玲的一生之殇吗?
钥匙:决绝
现世安稳了一年多,
抗日战争就结束了,
胡兰成改名换姓开始了逃亡。
但胡兰成天生就是一个风流才子,
他有句名言:“常时看见女人,亦不论是怎样平凡的,我都可以设想她是我的妻。”
所以逃亡一路,他风流了一路。
逃到武汉,他诱惑了护士小周。
逃到温州,又勾搭上了寡妇范秀美。
半年没有见到爱人的张爱玲,
千辛万苦,一路寻到温州时,
却看到胡兰成对范秀美体贴有加。
他甚至请求张爱玲给范画像,
张爱玲画着画着就停下了笔,
说什么也不画了,一脸凄然。
胡兰成追问:“你怎么了?”
张爱玲说:“我画着画着,只觉得她的眉,她的嘴,她的神情,越来越像你,心里好不震动……”
张爱玲含着泪问:“你与我结婚时,婚书上写‘现世安稳’,你给不给我安稳?”
胡兰成却王顾左右而言他。
张爱玲说:“我要你选择,你到底还是不肯。”
那晚,温州大雨倾盆。
张爱玲蹚着水,一个人走了。
此后八九个月里,
张爱玲经常给胡兰成邮寄生活费
1947年,胡兰成终于脱离险境,
在一所中学教书,有了安稳工作。
于是,张爱玲便去了一封诀别信:
“这次的决心,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。你不要来寻我,即或写信来,我亦是不看的了。”
张爱玲随信附上了30万元生活费,
这是她写《不了情》和《太太万岁》的全部稿费。
从此便桥归桥,水归水。
此后胡兰成数年写信,她终是不理。
“但凡死缠烂打的人,
大都不是真的深爱你,
那只是在跟自己赛跑。
真正爱你的人,做不到死缠烂打。
因为自尊不允许。
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,包括尊严。”
张爱玲是做不到死缠烂打的,
她说:“忘记一个人只需要两样东西,时间与新欢。”
胡兰成选择了新欢,她选择了时间。
很多人说胡兰成害了张爱玲一生,
其实他哪有那么强大,
他不过只在张爱玲生命里占据了四年时间。
张爱玲一生最恨不彻底:“爱得不彻底,恨得不彻底,忘记得不彻底,就连盲目得都不够彻底。”
爱不在了,便决绝离开——这才是张爱玲。
张爱玲为《中国人的生活和时装》绘的时装图
6
谜面5:张爱玲为什么要离开中国?
钥匙:干净
“新中国成立后,张爱玲为何去了美国?”
这是很多人心中难解的疑问。
从两件事里就可以窥斑见豹。
1950年1月,
在上海文化局长夏衍力保下,
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。
进入会场后,张爱玲蓦然发现:
“不论男男女女,都着灰蓝中山装,
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,
外面还罩了一件网眼白绒线衫。”
张爱玲有句名言:“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。”
她认为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,
更是一种个性、一种思想、一种精神。
当她看到满座都是中山装后,
她很是担心:“我害怕失去自己。”
张爱玲为自己小说设计的封面
另外一件事,就是1951年,
张爱玲写一篇小说里要涉及西湖,
于是加入了一个观光团,
想去杭州西湖体验一下。
那天中午,吃的是汤面。
张爱玲只是将浇头吃了,
把汤滗干就放下了筷子。
这时,对座的人都异样看着她。
张爱玲立马感到头皮一凛:
“幸好这些人都不认识我,
不然跑去打个小报告,
我恐怕就要背上浪费粮食的罪名了。”
张爱玲突然领悟到自己好像没跟上时代节奏。
她不想昧良心、玩心计、斗手段,
她知道说谎、吹捧能得到很多好处,
但她就是不愿、不屑这样去做,
她只想纯粹的活在自已的天地里。
于是,她决然去了香港,然后去了美国。
“不能变成一个鬼,
不能说鬼话说谎言,
不能在醒来时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。
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。”
她,只想活得干净一点。
07
谜题6:张爱玲为何会嫁给一个美国糟老头?
钥匙:了解
去了美国后,张爱玲认识了赖雅。
一个大她30岁的不知名的作家。
半年后,两人就结婚了。
很多张迷都有一个大大的疑问:
“搞不懂张爱玲为何会嫁给这样一个老头?”
有人说:她是为了寻求生计。
这简直就是扯淡。
张爱玲说过一句话:“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,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。”
她是不屑于卖淫的。
而且,赖雅每月只有52美元社会福利金,
“还不够租一间最简陋的房子。”
那张爱玲为什么会嫁给他呢?
剧作家廖一梅说过一句话:“在我们一生中,遇到爱、遇到性,都不稀罕,稀罕的是遇到了解。”
张爱玲,在赖雅那里遇到了稀罕的了解。
两人自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相识后,
“便相见日欢,谈文学,谈文化,谈人生,谈阅历,越谈越投缘。到了5月初,简直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……”
张爱玲平生第一次觉得:
“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了解我。”
还有,就是赖雅无比痴爱她。
张爱玲的朋友炎樱,
曾在文章里谈到赖雅对待张爱玲:
“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如此痴爱另一人。”
张爱玲与赖雅
遇到这么一个了解自己痴爱自己的男人,
张爱玲立马就失去了抵抗力,
她在给朋友朱西宁的信中说:
“我结婚本来不是为了生活,也不是为了寂寞,不过是单纯的喜欢他这人。”
他是穷鬼,那又如何?
他没名气,那又如何?
他年老多病,那又如何?
“我喜欢他,这就足够。”
张爱玲的爱,从来就是这么纯粹,不掺半点杂质。
在两人生活的十年里,
张爱玲迎来了人生第二个写作高峰。
很多人觉得张爱玲找这样一个老头实在是太亏了。
却不知道这老头正是她漂泊生活中的“安定喜乐”。
1967年,赖雅去世。
在此后三十年时光里,
张爱玲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,
这是何等的怀念与痴爱。
张爱玲一生最珍惜懂得。
要获得她的爱,必须先懂她。
&nbs